|
应该承认,中印之间的边界争端问题由来已久,根深蒂固,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中印方的惨败,令当时顶着“最有声色大国”、“第三世界领袖”光环的印度颜面扫地,至今成为印度朝野挥之不去的心结。尽管几十年来,中印两国在经贸等方面的关系进展迅速,在许多领域也能相互合作,但边界问题和中印战争情结始终氤氲不散,双方围绕边界和领土争端的14轮双边谈判始终达不成协议,互不信任的情绪十分浓厚。 近年来,印度不但不惜巨资引进先进军事装备,还自2011年起在中印边界推行“增强实力的五年规划”,这项耗资近130亿美元的规划包括在中印边界沿线新增4个师又两个独立旅,共近10万陆军,重修几个高原机场以便空军靠前部署,加强前线营房、工事和后勤道路建设以增强前沿持久战斗能力,增加直升机、便于山地作战的轻型火炮等装备以适应青藏高原战区地形需要等,除此以外,印度还大力发展弹道导弹,购入新一代战斗机,以图实现与中国的“全方位抗衡”。 拉达克地区虽然是不毛之地,却地处中国西藏、新疆,以及中、印、巴三国的战略要冲,正所谓“形胜之地”,印度的上述部署中,许多正着落在该地区,如重修高原机场的第一步,就是2009年着手修复废弃近40年的拉达克前沿机场,两个专门新建并靠前部署的山地独立旅,其中一个就在拉达克(另一个在北阿坎德邦)。这里不仅是中印对峙前沿,也同时是印巴争议热点,和克什米尔分离武装的眼中钉,印方对这里的风吹草动高度紧张,可谓事出有因。 但如前所述,这里并不适合大兵团作战,由于地形、地缘政治原因,更是对印度不利的战区,印方即便想摩擦,也很难下决心拿这里开刀。 不仅如此,由于长期将中国当作假想敌,又不得不分心应付宿敌巴基斯坦,对付国内此起彼伏的武装暴力事件,印度一直背负着沉重的军备包袱,科技水平和军工能力的欠缺,又让他们成为各国军火商竞相“杀熟”的对象,无疑更加剧其军费压力。近年来中国国力、军力提升迅速,亦步亦趋的印度已感到力不从心,中印都是人口逾10亿的大国,一旦开战,便很可能成为旷日持久的连绵冲突,即便印度的好战分子,也不得不考虑是否“耗得起”的问题。 事实上,中印漫长对峙期间,类似风波并不罕见,如2009年9月,印度就曾炒作过所谓“中国边防军入侵印属克什米尔,在岩石上用红色油漆喷字留念”,和“中国直升机侵入印度领空,惊吓印度牧民”的话题,印控克什米尔地方政府更曾宣称“中国正一寸一寸蚕食印度领土”,惹起的喧嚣较诸此次有过之而无不及。 究其所以,首先,印度媒体业发达,许多媒体比官方、军方在民族情绪上走得更远,当一贯存在“大国优势”幻觉的印度精英阶层发现中国“后来居上”后,这种危机情绪更让他们在媒体上“剑走偏锋”,官方、军方有时表现出的稳健、谨慎态度,会被斥责为“软弱无能”、“卖国”,使后者不得不随之起舞;其次,印度选举政治复杂,每逢立法选举前夕,都会有政客借煽动民族主义情绪拉票搅局,“红油漆事件”发生在2009年,当年正是第十五届立法选举年,事发时选战情绪尚未平复,而此次则是第十六届立法选举开幕前一年,执政的国大党因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而饱受争议之际。 还应看到,对印度官方、军方上层而言,“谈”而非“打”才是他们真正想看到的,但前提是有利于印方的“谈”,此前摆出的好战姿态,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这个“谈”营造更利于本方的氛围。“红油漆”风波最后在一系列对话后不了了之,此次“帐篷对峙”发生10天来,双方已通过“国旗会谈”和电话热线进行多次接触,而据印度媒体透露,中印两国总理最迟下月就将进行互访(印ZEE电视台称,李克强总理5月20日访印),此时升温“帐篷对峙”,可谓意味深长。 中印边界问题根深蒂固,中印两国又都是发展中大国,边界争端可谓既难撕破脸,又难彻底解决,“帐篷对峙”恐也只能如历次类似事件那样,毫无征兆地突然升温,又突如其来地归于沉寂,两国该警惕的继续警惕,该合作的也会照旧合作。 (责任编辑:蚂蚁团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