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游戏成瘾的定义及影响 爱玩游戏的你,是否曾深陷这样的循环中:总是想着“再玩一局就休息”,然而每当一局结束,又忍不住再次点开游戏,如此往复,直至深夜仍无法自拔。你是否曾意识到,自己在游戏上的投入时间逐渐增多,且难以自控?你是否曾察觉到,你在游戏上的花费时间越来越多,而且似乎难以自拔?如果这样,团团要告诉你一个秘密:这其实是一种病症,需要采取措施来治疗。这真的是一种病症吗? 是的,昨天众多官方微博都在热传这样一则信息。微博热传,世界卫生组织(WHO)今年初作出重大决定,将游戏成瘾正式列为精神疾病范畴。此项规定自6月19日起正式生效,并要求WHO通知全球各国政府,将游戏成瘾问题纳入各自的医疗体系。这究竟意味着什么?而“游戏成瘾”的症状又具体包括哪些呢? ![]() ▲ 游戏成瘾的定义原来,世界卫生组织在今年初宣布,他们将在即将发布的第11版《国际疾病分类》中,新增一个名为“游戏成瘾”的条目,并将其列为精神疾病范畴。这一决定意味着,从今年6月19日起,游戏成瘾将正式成为全球各国医疗体系需要关注和应对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在宣布新增“游戏成瘾”为精神疾病范畴的同时,也明确了其具体的症状表现。这些症状涵盖了游戏控制力丧失、对游戏的持续沉迷以及对日常活动的忽视等。这一界定,旨在帮助全球医疗体系更准确地识别和应对游戏成瘾这一新兴问题。 ![]() ▲ 游戏成瘾的症状若上述情况持续长达12个月或以上,或者即便时间较短但症状极为严重,那么你很可能被医生诊断为游戏成瘾。 ![]() 02全球视角下的游戏成瘾 ▲ WHO的立场游戏成瘾是否构成精神疾病?这一问题一直备受争议。早在智能手机游戏还未普及的2007年,就有人提出将视频游戏列为与酒精成瘾相似的精神障碍。然而,美国成瘾医学协会的专家对此表示反对。目前,国际精神医学领域的诊断体系主要由WHO的《国际疾病分类》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构成。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美国精神病学学会发布的第五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首次引入了“互联网游戏障碍”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出现,源于亚洲一些国家和研究中心对年轻男性的研究,他们发现,当人们全身心投入互联网游戏时,他们的大脑活动与毒品成瘾者极为相似,甚至可能表现出上瘾行为。 ▲ 美国精神病学会的观点![]() 然而,在2013年美国精神病学学会发布的报告中,尽管引入了“互联网游戏障碍”的概念,但该学会并未将其明确列为精神疾病范畴,而是标注为“尚待进一步研究”。同时,该学会还列出了9种可能的症状,只有满足其中5项的诊断标准,才能被确认为“互联网游戏障碍”。 ▲ 其他国家的研究在2013年美国精神病学学会的报告中,提出了九种可能的症状,用以诊断是否患有“互联网游戏障碍”。这些症状包括: 持续专注于游戏,难以自拔;当游戏被终止时,出现明显的难受、焦虑或易怒等情绪反应;逐渐增加游戏时间,难以自控;无法有效减少游戏时间,或者根本无法戒除游戏;为玩游戏而放弃其他日常活动,对以往的兴趣爱好逐渐失去热情;即便深知游戏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仍然沉溺其中;向家人或朋友隐瞒自己的游戏时间;利用游戏来排解负面情绪,如罪恶感或绝望感;因过度沉迷游戏而可能丧失工作或社交机会。 03中国的网络游戏成瘾现状 ▲ 青少年网瘾问题中国游戏成瘾现象严重,尤其是15至19岁的人群。对此,北京军区总医院医学成瘾科主任陶然持坚定立场,他表示:“游戏成瘾应该被视为一种精神疾病。”事实上,他在2009年就曾公开提出过这一观点,尽管当时受到了不少质疑。从2003年开始,陶然就观察到网络成瘾患者数量明显增加。2005年,他开始全面投入网瘾研究,并总结出了《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这一标准在2013年被美国精神病协会(APA)纳入第五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成为全球许多国家诊断网络成瘾的重要参考。 ![]() ▲ 游戏成瘾的危害“中国无疑是网瘾问题严重的国家,游戏成瘾现象在这里尤为突出。根据我们的观察,15至19岁的青少年最容易陷入游戏成瘾的困境。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包括他们大脑仍在发育中,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稳固,自制力相对较弱,而好奇心却极为旺盛。同时,学业、家庭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也加剧了这一问题。令人担忧的是,游戏成瘾者的年龄正在不断降低,留守儿童群体成为了需要特别关注的对象。我们坚信,游戏成瘾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事实上,许多国际研究已经证实,长期沉迷于游戏会导致神经递质和多巴胺等发生变化,进而损害大脑。在我们的研究中,通过核磁技术对60个病例进行观察发现,游戏成瘾者的大脑额叶缺血程度比正常人高出8%~10%,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自制力。此外,游戏成瘾者还常常伴随着诸如视力下降、键盘手和颈椎病等躯体症状。总的来说,游戏成瘾的危害体现在四个方面。”
陶然认为,将游戏成瘾列为精神疾病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这有助于打击社会上参差不齐的网瘾戒断机构,确保诊疗的规范性。其次,一旦确定为疾病,医疗机构将成为唯一合法的诊疗场所,从而推动游戏成瘾者接受科学、规范的治疗。最终,这将挽救众多青少年,长期来看有助于降低犯罪率,减轻社会负担。 ▲ 解决方案与建议将游戏成瘾列为精神疾病,这一消息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网友们的反应不一。许多人对这一决定表示质疑,认为这会对个人造成不必要的标签影响。例如,有网友提出疑问:“我明明是个健康的人,怎么突然就被贴上了精神疾病的标签?”同时,也有人对这一决定持支持态度,认为这有助于规范游戏成瘾的诊断和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将游戏成瘾列为精神疾病并不意味着所有爱玩游戏的孩子都会受到影响。事实上,孩子爱玩游戏是他们的天性,关键在于如何引导他们。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关注孩子的游戏习惯,平衡游戏与生活,避免过度沉迷。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游戏成瘾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社交能力受损、学业和职业前景受阻等。通过科学的引导和规范的治疗,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游戏习惯,让他们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也能保持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和学业能力。
这是许多父母普遍采用的方法。与孩子共同商定一个具体的游戏时间,并坚决执行。建议将游戏时间控制在30至40分钟以内,之后应立即停止。长期坚持这样的规定,有助于培养孩子自行规划时间的能力。在孩子玩游戏的过程中,家长应保持不打扰的状态,让孩子能够全身心地放松。
游戏结束后,孩子往往还沉浸在游戏的氛围中,无法立刻投入到学习中。此时,建议家长让孩子稍作休息,站起来活动一下筋骨,或者与孩子进行轻松的交谈。比如,可以问孩子:“你能用几个成语来形容一下刚才的游戏吗?”孩子可能会回答“血雨腥风”、“针锋相对”等成语,这样在轻松的交谈中,孩子的思维就能逐渐从游戏中转移到学习上来。
家长们是否尝试过与孩子一同沉浸在游戏的世界中?这样的体验其实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沟通机会。很多时候,当家长们询问孩子学校的生活时,孩子们往往显得兴致索然。然而,通过游戏,我们可以轻松地搭建起一座亲子间沟通的桥梁,这样不仅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还能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分享他们的学校生活。
尽管游戏带来了无尽的乐趣,但生活中还有更多美好的事物等待我们去发现。与孩子一同观赏电影,感受不同的故事情节;走进自然,体验野外露营与爬山的刺激与乐趣;或是踏上旅程,领略世界各地的风情。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的精彩远不止于游戏,还有更多未知等待我们去探索。 举报/反馈 |





